聖物知識Knowledge
佛首經的意義與由來
當打開佛經第一篇時,首先映入眼簾的經文通常是這麼寫著: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唐代時,「華嚴經」的第八十卷剛翻譯完畢要先呈給皇帝過目,於是皇帝就在卷頭題了這四句佛偈,由於這首佛偈提的實在是太好了,之後便被收錄在每本佛經的卷首,希望每一位準備讀經的人都能夠收斂起我慢之心,平心恭敬的品嚐經典中的「無上甚深微妙法」,而那位提詩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南傳佛教的經典裡也有一首類似「開經偈」的佛偈,在開始進入正式的經文之前教眾們也都會先唸這首偈語,然後再進入主題,這首偈語通常叫做「นะโม 3 จบ」,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皈依三遍」,或許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三皈依」,意思就是-請把這句話重複唸三遍來確定你皈依佛陀與智慧的決心。
《นะโม 3 จบ》泰文的原文如下:
นะโม ตัสสะ ภะคะวะโต อะระหะโต สัมมาสัมพุท ธัสสะ(๓ ครั้ง)
譯音:納摩達薩 帕卡瓦多 阿拉哈多 傘瑪傘普達薩(三次)
含義:我願皈依無上正等正覺的尊者。
「三皈依」這首佛偈的由來有個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在佛陀時代 大雪山的領地內有一座山,名字叫做薩達奇里,薩達奇里是ㄧ個清涼又令人愉快的地方,這裡住著許多夜叉與天神。
因為薩達奇里的夜叉負責守衛大雪山國的入口,北邊的通道由桃威蘇灣看守,所以薩達奇里的夜叉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聆聽到佛陀正在講道,夜叉們覺得有趣就這樣聽著聽著,越聽越覺得佛陀所講的話不但很有道理也很有智慧,直到某一天夜叉突然開悟了,在狂喜的心情下於是不自覺的對佛陀說出讚嘆的話語:「納摩!」對夜叉們來說這兩個字的意義是:對佛陀的崇敬已經凌駕於世上所有的僧侶、婆羅門、天神、天魔等眾生。
當羅喉(拉胡)聽說過佛陀宣說的佛法後就一直很想當面聽佛陀講道,但是祂的身體近乎跟我們的世界一樣大,若是用這樣的身體去面對佛陀那豈不是讓佛陀看起來很渺小?若想要看清楚佛陀的面目並聽祂說法自己還得要彎下腰來,這個樣子看起來就好像一副很謙卑的模樣,所以在羅喉的內心就對佛陀產生了一點點的抗拒心與傲慢心,慈悲的佛陀有心想要渡化羅喉,當祂知道羅喉的想法後就施展了一點神通,祂的右手支撐著頭,左手橫貼在身體上,以舒適的橫躺姿勢出現在羅喉面前,仔細一看佛陀的身體竟比羅喉大了數百倍,就在羅喉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的時候佛陀又帶著羅喉來到我們的世界,佛陀的四周站著一群婆羅門,婆羅門的身體比佛陀還小,此時的羅喉看到眼前的景象卻驚出了一身冷汗,原來跟這群婆羅門一比,自己的身體竟然跟螞蟻一樣地渺小,嚇得羅喉趕緊跑到佛陀的身後躲起來,佛陀轉過頭來微笑的看著羅喉,此時的羅喉才真正信服佛陀,對佛陀的法燃起無比的信心,祂收起傲慢之心,心悅誠服的雙手合十對著佛陀緩緩下拜說道:「納摩達薩 帕卡瓦多 阿拉哈多 傘瑪傘普達薩!」
-大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
-桃威蘇灣與羅喉(拉胡)都是夜叉。
-在古印度的星相學中,羅喉(拉胡)是一顆黑暗之星,也就是說祂本身就是一顆星球。
-羅喉的傳說有兩個,一個是印度教的羅喉一個佛教的羅喉。
-為什麼台灣人稱這首佛偈叫「佛首經」說實在我也不知道,知道的人可以告訴我。
-很多新入門的牌友都會問:「我該對著我的聖物唸佛首經(三皈依)嗎?」希望藉由本篇文章的概述,新入門的朋友能夠自己理解並決定要不要對著你的聖物唸佛首經(三皈依)。
-當你理解三皈依(佛首經)的真實義之後,你唸誦此佛偈的心態將會有重大的轉變,聖物對您的意義也將會不同。
-佛法博大精深,或許我對此偈的解釋還不夠完整,但已經盡我所能將自己的理解用文字表達出來,希望能對泰國南傳佛教的圈子多少注入一些比較正確的觀念。
地天泰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當打開佛經第一篇時,首先映入眼簾的經文通常是這麼寫著: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唐代時,「華嚴經」的第八十卷剛翻譯完畢要先呈給皇帝過目,於是皇帝就在卷頭題了這四句佛偈,由於這首佛偈提的實在是太好了,之後便被收錄在每本佛經的卷首,希望每一位準備讀經的人都能夠收斂起我慢之心,平心恭敬的品嚐經典中的「無上甚深微妙法」,而那位提詩的皇帝就是中國歷史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南傳佛教的經典裡也有一首類似「開經偈」的佛偈,在開始進入正式的經文之前教眾們也都會先唸這首偈語,然後再進入主題,這首偈語通常叫做「นะโม 3 จบ」,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皈依三遍」,或許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三皈依」,意思就是-請把這句話重複唸三遍來確定你皈依佛陀與智慧的決心。
《นะโม 3 จบ》泰文的原文如下:
นะโม ตัสสะ ภะคะวะโต อะระหะโต สัมมาสัมพุท ธัสสะ(๓ ครั้ง)
譯音:納摩達薩 帕卡瓦多 阿拉哈多 傘瑪傘普達薩(三次)
含義:我願皈依無上正等正覺的尊者。
「三皈依」這首佛偈的由來有個故事,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在佛陀時代 大雪山的領地內有一座山,名字叫做薩達奇里,薩達奇里是ㄧ個清涼又令人愉快的地方,這裡住著許多夜叉與天神。
因為薩達奇里的夜叉負責守衛大雪山國的入口,北邊的通道由桃威蘇灣看守,所以薩達奇里的夜叉們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聆聽到佛陀正在講道,夜叉們覺得有趣就這樣聽著聽著,越聽越覺得佛陀所講的話不但很有道理也很有智慧,直到某一天夜叉突然開悟了,在狂喜的心情下於是不自覺的對佛陀說出讚嘆的話語:「納摩!」對夜叉們來說這兩個字的意義是:對佛陀的崇敬已經凌駕於世上所有的僧侶、婆羅門、天神、天魔等眾生。
當羅喉(拉胡)聽說過佛陀宣說的佛法後就一直很想當面聽佛陀講道,但是祂的身體近乎跟我們的世界一樣大,若是用這樣的身體去面對佛陀那豈不是讓佛陀看起來很渺小?若想要看清楚佛陀的面目並聽祂說法自己還得要彎下腰來,這個樣子看起來就好像一副很謙卑的模樣,所以在羅喉的內心就對佛陀產生了一點點的抗拒心與傲慢心,慈悲的佛陀有心想要渡化羅喉,當祂知道羅喉的想法後就施展了一點神通,祂的右手支撐著頭,左手橫貼在身體上,以舒適的橫躺姿勢出現在羅喉面前,仔細一看佛陀的身體竟比羅喉大了數百倍,就在羅喉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的時候佛陀又帶著羅喉來到我們的世界,佛陀的四周站著一群婆羅門,婆羅門的身體比佛陀還小,此時的羅喉看到眼前的景象卻驚出了一身冷汗,原來跟這群婆羅門一比,自己的身體竟然跟螞蟻一樣地渺小,嚇得羅喉趕緊跑到佛陀的身後躲起來,佛陀轉過頭來微笑的看著羅喉,此時的羅喉才真正信服佛陀,對佛陀的法燃起無比的信心,祂收起傲慢之心,心悅誠服的雙手合十對著佛陀緩緩下拜說道:「納摩達薩 帕卡瓦多 阿拉哈多 傘瑪傘普達薩!」
-大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
-桃威蘇灣與羅喉(拉胡)都是夜叉。
-在古印度的星相學中,羅喉(拉胡)是一顆黑暗之星,也就是說祂本身就是一顆星球。
-羅喉的傳說有兩個,一個是印度教的羅喉一個佛教的羅喉。
-為什麼台灣人稱這首佛偈叫「佛首經」說實在我也不知道,知道的人可以告訴我。
-很多新入門的牌友都會問:「我該對著我的聖物唸佛首經(三皈依)嗎?」希望藉由本篇文章的概述,新入門的朋友能夠自己理解並決定要不要對著你的聖物唸佛首經(三皈依)。
-當你理解三皈依(佛首經)的真實義之後,你唸誦此佛偈的心態將會有重大的轉變,聖物對您的意義也將會不同。
-佛法博大精深,或許我對此偈的解釋還不夠完整,但已經盡我所能將自己的理解用文字表達出來,希望能對泰國南傳佛教的圈子多少注入一些比較正確的觀念。
地天泰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