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帕阿詹安納正式法號龍破雅,出生於泰國巴真武里府(จ.ปราจีนบุรี)卡賓武里市(อ.กบินทร์บุรี),家中共有兄弟五人帕阿詹安納則排行第二。
佛曆2530年15歲左右的帕阿詹安納出家由沙彌開始當起並正式學習佛法,2536年雲遊行腳到猜也奔府卡色頌邦市(อ.เกษตรสมบูรณ)時認識了第一位觸動他心靈的導師帊兆優佛寺的住持龍普堪文。龍普堪文的帊兆優佛寺是一間位於郊外的小廟,也因為這裡遠離塵囂所以非常適合有心修行的人精進,龍普堪文並不是一位不世出的知名高僧,他只是一位默默堅持自己信仰的一位老和尚,龍普堪文每天做的事情也只是跟一般泰國僧人一樣,早課、晚課、讀經、靜坐,數十年如一日,但據說當時龍普堪文禪定的境界非常高,晚上是不躺下來睡覺的。掛單在帊兆優佛寺的那幾天龍普堪文跟帕阿詹安納討論過各自對佛法的見地後帕阿詹安納就決定留下來了,龍普堪文則成為帕阿詹安納最主要的指導師父。
為什麼龍普堪文一個小地方的住持能有如此高超的定力?往上溯源,龍普堪文師承自濃賽寺的龍普琶(หลวงปู่ผา),龍普琶是一位通曉佛教、印度教、古巴利文的老僧,年輕時曾經是一位以天為幕、以地為床的苦行頭陀,苦行頭陀在泰國東北部很常見,他們打著赤腳頂著風塵衣衫襤褸地走在熾熱的柏油路上,身上只背著一只缽及一把傘帳,夜幕低垂時他們會找一棵樹將傘帳掛起並攤開,攤開後的傘帳範圍很小,人在裡面無法躺臥就只能在帳內打坐休息直到第二天清晨,佛家禪定功夫的修煉,就是這樣來的。
目前在猜也奔府菩提灘瑪哈威露寺擔任住持大師的帕阿詹安納,該寺廟是由他本人以及他的信眾們共同籌款興建的寺廟,於佛曆2557年雛形完備後正式進駐,由於泰國寺廟的腹地頗為廣大,而興建寺廟又是百年大計,因此目前菩提灘瑪哈威露寺還不算完全竣工,陸陸續續還有一些建築體正在修繕興建。話雖如此,菩提灘瑪哈威露寺還是一家與泰國傳統寺廟無異的佛寺,在裡面修行的出家眾除了固定的早晚課之外還必須每天早上六點外出托缽,等收集到足夠的食物之後再回到廟裡與眾比丘們分食,若當日沒有布施的善信或收集不到足夠的食物,他們也只能隨遇而安空著肚子渡過漫長的一天。上座部佛教的每位出家眾都必須嚴格執行「過午不食」的這道戒律,而托缽與過午不食的戒律都是由佛陀在世的時期所流傳下來的規矩。
另外,這裡的僧人們也不能平白無故地接受世人的供養,接受供養的僧人必須當場要為供養的信眾消災解厄作為回禮,所以有些僧人就會幫供養人念一場「祈福經」,有些僧人就會幫供養人灑功德水或致贈護身符以表感謝。在泰國,佛像護身符是宗教民俗的一部分,因此菩提灘瑪哈威露寺也會製作護身符致贈給供養人做為感謝的禮物,聽說帕阿詹安納開光的護身符讓許多信眾均感到如沐佛恩般的不可思議,平安吉祥,因此也有許多泰國當地的民眾不遠千里前來菩提灘瑪哈威露寺布施功德並祈求佛寶。
興建佛寺是許多有心獻身佛法的僧人畢生的宏願,希望藉由宏偉佛寺宣揚慈悲的佛恩,也可提供給一般民眾做為調劑心靈、自我省思的場所,帕阿詹安納從佛法實修的過程中找到了能讓心靈寧靜的方法,他相信寧靜才是增長智慧的根本,當初出家的目的單純只是想將功德回向給自己的父母親,但萬萬沒想到出家後才領悟「功德只是末,智慧才是本」的道理,上座部佛教重視禪定實修,帕阿詹安納對此有著相當深刻的體悟。
泰國佛教弘法大多喜用「佛本生經」來說法,因為「佛本生經」的內容充滿了世尊釋迦牟尼在尚未成佛的前世傳奇,對一般民眾來說,在每個「佛日」前往寺廟做功德並順便聽聽和尚說法也能感到有趣而不枯燥,對寺廟的出家眾來說,利用「說經」的機會讓民眾們接觸佛寺並在輕鬆有趣的故事當中耳濡目染大自然法則有助於親近「善」的本源。帕阿詹安納博覽過各種上座部重要的典藉,例如:《長尼迦耶》、《中尼迦耶》、《雜尼迦耶》、《增一尼迦耶》及《小尼迦耶》,因此對一般民眾「說經」很能夠輕易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讓前來聽經民眾們在愉快的氛圍下完成自我省思,絕對不同於一般印象當中硬梆梆的「聽經」而已。在眾多的經典當中,帕阿詹安納對於《長尼迦耶》中的《大念處經》體驗最為深刻,《大念處經》是佛陀在拘樓國教導眾比丘如何修習「四念處法」以達到調身治心的效果,在重視個人實修結果的上座部佛教中,「四念處法」是最根本的修行方法,依循修習此法門精進不懈者均能體驗佛家所說的「禪定」境界。帕阿詹安納的「禪定」功夫在猜也奔府是有名氣的,他也指導弟子們如何進入「禪定」的境界,讓身、心、靈均能獲得統一,以達到內外宇宙的同步,這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由於帕阿詹安納對於佛法經典、坐禪實修、風俗文化有著深刻的研究,所以也經常受邀到東南亞各國進行弘法活動,由於「上座部佛教」又稱「原始佛教」,「原始佛教」又多少隱藏著一些「印度教」的影子,是最接近2500多年前世尊釋迦牟尼初轉法輪的形態,因此能夠與其他流派的佛教藉由自我反思激盪出新的思維並更加認識其他國家的歷史與文化,讓「信仰」不再只是盲目籠統、人云亦云的層次,在合理的知識下才能有理性的信仰,這才是符合現代社會的宗教思維。